|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其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長興公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臺前看戲,站立在千百人如何推、揎、擁、擠,腳步絲毫不動,凡近其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時人稱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藝精奧,繼續保鏢山東,歷時10餘年,所遇匪盜斂跡,魯人立碑敘其事以為紀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為太極名師。長興公教有名弟子楊露禪。
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捨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稱為新架(現在稱小架)。
十五世陳清萍,贅婿於趙堡鎮(陳家溝東北2.5公里)在那裏傳拳。他在原套路上再進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逐步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傳和兆元(趙堡架),李景延(忽雷架)。
十六世陳鑫(1849—1929),字品三,他感到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口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祖傳太極拳學說,遂發憤著書立說,用12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是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最重要的一篇。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著作。
十七世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有傑出的貢獻。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術。以其剛柔相濟,采、列、肘、靠、拿、跌、擲、打,兼施並用,技擊技術極好,與人交手時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擊法將人跌出,因其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楨、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鄭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傳授其父晚年所定83勢拳架,現稱新架),徒眾很多,為普及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很大貢獻。
十八世陳照丕(1893—1972),字績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到北京(時為北平)後,有同鄉李敬莊(慶臨)為其在“北平晚報”(1928年10月)登載宣傳,“我國提倡武術,其目的在於強種衛國,自衛禦敵,收復失地。”陳照丕理論造詣極深,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現陳家溝所練的拳術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種推手法。器械有:太極單刀,雙刀,單劍、雙劍,雙?,梨花槍夾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這些套路,從風格上,技擊應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傳統風格。
陳氏太極拳經過近百年發展,演變出有代表性的楊、吳、武、孫四大流派。
本會門派傳承:
本會所傳授的陳氏太極拳,是由謝棟樑老師親自上大陸陳家溝跟隨陳氏太極拳傳人陳正雷大師學習,並為入門弟子。因此,本會所習練的套路及功法都是陳正雷大師所傳承下來的架子為主。期間亦邀請陳小旺大師及趙陽輝老師來教導38式,未來也會聘請陳氏太極拳學有專精的高手蒞臨本會教學。但不變的是,主軸還是以陳正雷大師的架子為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