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知太極拳之由來,必先知太極之涵義。太極即太虛。“太”者,有極其至大的意思。“虛”者,空虛無物之意。太虛為空空之境,真氣所充,神明之宮府。真氣之精微無運不至,太主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
“陰陽”是古代哲學理論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統一與轉化。陰陽觀念中具有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的特點,太極拳就是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間,形意結合,順逆纏絲等陰陽相合的動作套路,陰陽相合而為太極,所以將這套拳稱之為太極拳。如按太極拳姿勢要求去練習,持之以恆,日久就可以練到五陰五陽的功夫,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這種程度時,太極理氣活躍,氣機相通,真氣充盛,陰陽平衡,周身上下內外形氣一體,如太極之象,混然一圓。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的青風嶺上,600年前叫常楊村。據溫縣縣誌記載:“明洪武初年,因元鐵木耳守懷慶(懷慶府管轄八縣,溫縣在內),明兵久攻不下,急於統一天下。太祖遷怒于民,大加屠戮,時溫民死者甚多……”相傳有三洗懷慶之言,人煙幾絕,乃遷民填補,屯田墾荒。十有八九曲山西洪洞遷來,當地至今尚有“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
陳氏始祖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洞縣。明洪武7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因始祖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蔔莊。先祖後因陳蔔莊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裏的常楊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祖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於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1711年,陳氏十世祖陳庚為陳蔔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蔔史實。關於拳藝、人物、事蹟的文字記載,僅從陳氏九世祖陳王廷記起。
據溫縣縣誌和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在明末拳術已著名。於拳術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傳,成為獨特之秘。”
陳王廷(1600—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他曾在山東掃蕩群匪,賊聞名不敢逼近。因當時社會動蕩,久不得志,他在年老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采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廷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陳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和《長短句》詞一首。《長短句》曰:“歎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于魚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幹,廢也無幹。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道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
自陳王廷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語說:“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
|
 |